我们经常被惯性思维所主导,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
为什么建筑与空间总要围绕着产品的特质去作出让步?
为什么设计符号总要看起来像某样东西?
为什么设计总要硬编一些诗情画意的东西来彰显价值?
以上的这些难道不都在CI上全表达出来了吗?
那么,我想,建筑和空间改造上就来点别的东西吧,来点属于自我的、建筑本身的一些性格。
(项目期间有个小插曲,在项目将近完成时朋友经过提到“这哪里像是做小龙虾的?”我暗爽“对啊,等它VI上去就像了”)
关键字:
夜/大约/正负/诗/谜语
没有了光,我们将看不见任何物件
该项目身处老城内,包括项目本身周边都是80年代的低层建筑,项目经营以晚饭夜市为主,营业时间由下午5点到凌晨4点。
既然白天的主角交给了车水马龙的街道,那么黑夜的璀璨就应该由她来担当。
白天想让她可以尽量低调、不被打扰地休息着。一楼墙身材料选取了与周边不太冲突的清水混凝土,放弃了原来的几个大落地玻璃窗、门,将对内视野收窄。二三层外墙用白色铝框加上双层白色铁网做外包裹,利用模数分割打破原来呆板的窗户排列之余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尊严。原建筑墙身覆盖深灰外墙漆让白色铁网在白天显得不那么刺眼。
为了让她在属于自己的夜晚表现得更出色,光作为本项目的介质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邀请了照明设计师团队一起创作。点线面是视觉形象的组成元素,对于灯光设计也一样,通过讨论、现场实践、调试等过程,最终实现出她夜的状态。
尺规、电脑制图,让一切都变成公式化、模板化,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机械。
我们都习惯在纸面上做平面与空间上的推敲,那样思考的会更多一些。在翻查过程稿的时候,在一堆杂乱的线条中隐约看到了一个圆和几个方形巧合的重叠在一起,看起来还不错,就用这个偶尔成为了她的符号之一了(3/4圆)。
建筑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原建筑柱网放线不标准,现场取尺因杂物太多而无法精确。图纸完成后进入施工阶段,节点以外的放线基本靠现场即时感受去完成,五感也成了唯一的标准。也是这种不确定让我们更专注感受空间的本身。
自然于平衡——正负、凹凸、上下(昼夜、里外)......于是这些也成为了她的符号。再通过点线面的排序将这些符号写进各个空间。
对于自己的情感,有部分人选择用文字去表达,有部分人选择用音律去表达,而我们更倾向于用空间与颜色去表达。
如以上所说,当你对文字和音律理解通透时,写诗或弹奏只是一时有感而发的东西,当时并不会去考虑用哪种修辞方式哪种音符。
对于她来说,我们也说不清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红色的体块、有个内院、加了个夹层或其他的,这其实也是做设计时大家有感而发的东西吧。
本来用了一个数列来制定模数,排序符号,但某个符号性的构造因各种原因更改掉,让这成了一个没有谜面的谜语。或许这种不确定性也产生了美,只是我们尚未发现而已。
江门市
工作地点
联系方式
0750-8422381 / 0750-8861226